据温房网综合报道:众所周知,加拿大是环保先锋。从碳税到电动车补贴,再到“禁塑令”,一系列重拳出击,政府希望通过这些手段贯彻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子孙后代造福。
乍一看,这些举措确实有远见,但仔细推敲却发现,这一系列政策却让普通消费者无时无刻不为“环保”两字买单。
近日,在大温本地华人论坛上,众多华人网友开始,对积怨已久的禁塑令,公开表达不满。
禁塑令,是联合商家压榨百姓
论坛资深网友直言:“环保不是不好,但这种拍脑袋想出来的政策可行性极低。初衷也许是让商家承担责任,但最后演变成联合商家将环保成本转移给消费者。”
底下则是一位本地网友吐槽回应:“不光是环保袋要收钱,居然连买正常饮料的饮料塑料袋、饮料瓶,居然也存在环保费!”
可别小看了每个包装$0.12元的环保费,如果经常买,或者办大型派对、团建需要,那随随便便就会多出好几块钱,再加上环保购物袋动辄$1~$5元,这些环保开销可真不低。
还有网友在评论区表示:“一般收这种费用的话,是可以去退款的,但亲测有一些塑料包装是不退的,大多数能退的只是那种玻璃瓶牛奶、或者是标准塑料瓶饮料。”
但,总体网友们一致的观点还是:“商家永远不会亏,而是会巧妙将政策的矛头转到普通人身上。”
环保政策,真的是人人受益吗?
这并不是环保政策第一次引发公众反弹。类似的问题也曾出现在BC省的二手车税改政策中——商家通过提高车价间接吞掉省税红利,反而让消费者“看似省了,其实没省”。
除了金钱成本,环保政策带来的生活不便同样令人苦恼。
最常被人吐槽的环保纸吸管,让喝饮料的体验大大下降 —— 纸吸管很难戳破饮料封口,有时不得不用指甲、甚至用剪刀去帮忙,让一开始喝饮料就很扫兴。
更扫兴的是,纸吸管很容易变软变蔫,如果长时间没喝完饮料,吸管几乎就不能用了,只能额外拿一个新的习惯或者用嘴对着喝。
环保纸购物袋则更加恼人,首先没有手能提着的地方,只能抓着顶端或者捧着,比拿塑料袋要累很多。
买多次使用的购物袋不仅贵,而且并不是人人都有每次把这种购物袋带在身上的习惯。
有时放过一些油腻的物品时,购物袋可能都不能用了,清洁起来也麻烦。
优待新能源车辆,是否操之过急?
除了禁塑令,优待新能源车辆,也让很多车主觉得操之过急。
首先,加拿大并非是环境污染非常严重的国家,更不是缺油的国家,以总体车辆密度来看,在全球可能只能算平均水平。
优待新能源车辆,比如在城市里可以让新能源使用HOV快速车道,还会遭致燃油车主的不满,会觉得燃油车“低人一等”,不仅没有政策优惠还不能享有任何特权。
就算短时间内能让很多燃油车主换电动车,可是电动车充电桩数量真的跟得上吗?
比如电动车数量庞大的南本拿比,至今居然连一个特斯拉超级充电站都没,用户的体验可想而知。
再看前些年联邦政府表态“2035年全面禁止销售新的燃油车”,更让燃油车车主觉得自己被抛弃了,开的车即将成为时代的眼泪。
倘若在2034年购买燃油车,之后是不是连加油、保养都不方便了?
房屋方面的节能环保,也有负面影响
在日常居住方面,加拿大也有环保举措,并且有些措施还算行之有效,比如BC省的热泵空调补贴。
但负面影响也是比比皆是,比如新房翻修工程需要满足更高的节能标准,引发装修、建筑成本明显上升。
还有的地方政策执行不透明,或者一些建商故意“忽悠”屋主选择昂贵的新材料,甚至让居民感到自己是在被强迫更换设施,花了不少冤枉钱。
加拿大政府一直强调建筑物是温室气体排放的最主要来源,希望能在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
具体来看,需要墙体绝缘厚度增大、用三层玻璃、环保建材等等,炉子也要是高效率的。
许多预算有限的家庭,原本选择老房就是为了省钱,一旦被“强制升级”,压力可想而知。
生活在这个“环保先锋”国度,我们实际获得的环保成效,真的比我们承受的不便和花费更多吗?
来源:温房网综合大温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