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CTV报道:加拿大国民咖啡品牌 Tim Hortons 近日宣布,三年来首次上调咖啡价格,每杯涨幅约1.5%,即平均3分钱。
官方将原因归咎于咖啡豆成本翻倍及全球贸易波动,让消费者感到错愕的是,品牌方在声明中自信满满地宣称,相较于通货膨胀,这个涨幅“非常合理”。

然而,这番“理直气壮”的涨价宣言,与 Tim Hortons 近来层出不穷的负面形象形成了尖锐对比。
近两年,Tim Hortons深陷卫生与歧视漩涡,多地门店被曝后厨存在虫患、霉菌和使用过期食材,卫生评级骤降。
如果说卫生问题是管理疏漏或者一些员工的“习惯使然”,那么一些涉及违法出格操作,则是直接挑战了加拿大民众的底线!
2024年9月,安省 Picton 一家 Tim Hortons 门店的印度裔经理被曝试图以2万加元诱导一名17岁白人未成年女员工与自己的兄弟“假结婚”,以帮助其获得永久居留权。
聊天记录显示,当女孩明确拒绝并指出这是违法行为后,另一名管理人员竟轻描淡写地回应:“这没什么大不了,已有4个人这样做过。”


还有,招聘中的“肤色歧视”争议,则触及了更深层的企业价值观。有门店被指系统性解雇本地老员工,转而全面招聘特定族裔,引发居民抗议。
一边是屡屡触碰消费者信任底线的运营管理问题,另一边则是理直气壮的涨价宣言。此举无疑在挑战消费者的忠诚度。
当一家企业在卫生、歧视等基本运营层面都屡亮红灯时,它又如何能理直气壮地要求消费者为它的“成本”买单?
Tim Hortons将此次涨价归因于全球咖啡市场的“完美风暴”,强调其成本压力真实存在。
最直接的原因是咖啡豆价格飙升。数据显示,过去三年间,咖啡豆从每磅2.21加元暴涨至5.45加元,涨幅超过一倍。
与此同时,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进一步推高了成本。美国对巴西征收的高额关税引发连锁反应,加拿大随之实施的报复性关税虽已大部分取消,但其造成的市场涟漪效应仍在持续。
此外,供应链也面临挑战。由于成本高企和市场不确定性,巴西咖啡种植者惜售心态明显,导致全球买家不得不为有限的供应展开竞争,这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价格波动。
从纯商业角度审视,在这些综合因素影响下,Tim Hortons将部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似乎构成了其声称涨价“合理”的基本逻辑。
曾经备受爱戴的国民品牌为何陷入如此困境?其根源在于两大核心矛盾:失控的加盟模式与母公司RBI的短期盈利导向。
Tim Hortons在加拿大拥有数千家门店,其庞大的帝国绝大部分由加盟商支撑。然而,总部虽制定了标准,对门店的日常监管却常常力不从心,导致管理严重脱节。
当加盟商在总部利润指标和自身经营成本的双重挤压下求生时,最先被牺牲的往往是人员培训、清洁标准和员工福利,而这些恰恰是品牌品质与声誉的基石。
这种模式必然导致服务品质参差不齐,并为卫生与道德危机埋下祸根。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其母公司RBI的运营哲学。RBI被视为一个“财务引擎”,其关注焦点更多地集中在财务报表和股东回报上,而非单店的运营细节与品牌核心价值观的维护。
当品牌的“灵魂”,即对品质的坚持与对人的尊重,被冰冷的数字所取代时,一系列负面问题的出现几乎成为一种必然。
每杯咖啡涨价3分钱,从商业账目上看或许微不足道。但在消费者心中,还记录着一本“情感账”,上面写满了对后厨卫生的担忧、对歧视丑闻的愤慨,以及对这个品牌日渐消逝的信任。
Tim Hortons 若只执着于为涨价辩护,而忽视这场更深层的“信任危机”,那将是舍本逐末。重塑一个破损的品牌形象,远比一次价格调整要艰难得多。
当务之急,是必须拿出真正的勇气,彻底改革加盟监管体系,重塑食品安全与公平雇佣的价值观。
否则,当消费者的信任与温情被彻底消耗殆尽时,无论价格多么“合理”,人们手中的那杯咖啡,也终将失去它所有的温度与味道。
而且,就这样卫生条件,加拿大人真的敢去买传说中的“窜稀套餐”吗?
来源:多伦多生活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