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邮报报道:科技业被视为无忧无虑的黄金工作田,是年轻人扎根职场的“避风港”。然而,如今的现实却戳破了这层神话:科技行业的就业保障正在快速瓦解,不再是安全职业路线,而正变成一场风起云涌的变革阵地。
疫情期间,消费者在线活动激增,科技公司疯狂扩张,几乎所有人都能找到满意的高薪岗位,不少人甚至被“养闲职”——招来做闲事,只为锁住人才。
伴随着资本的宽松与增长预期,科技职场被无限吹起泡沫,留下无数对未来一片看好的新人。那时的招聘大战令人艳羡,而在岗位稳定与薪资福利面前,似乎没有任何顾虑。
但繁荣背后暗藏危机。全球经济不确定性、通胀高企、利率上升加剧成本压力,一旦增长预期转冷,好日子便戛然而止。大厂们开始调整,裁员成了常态。
到 2025 年中期为止,微软、谷歌、亚马逊、CrowdStrike 等科技巨头大举裁撤,涉及岗位数量以万计,合计超过 6 万个职位被削减;整个行业全球累计裁员超过 10 万人的规模也一度引发关注。
企业在削减劳动力成本时常用“对标 AI 效率”做借口,但真实情况更为复杂。Indeed 报告指出,2025 年 7 月的科技岗位发布量比 2020 年初降低了 36%,这不仅仅是 AI 的替代问题,更是经济环境与投资人对利润率的高压要求所致。
AI 是双刃剑:它既在裁掉大量中低层级技术岗位,尤其是那些容易被自动化取代的工种(如行政、HR 和部分编程任务),也同时催生了对高级 AI 人才的强烈需求。受这股人才逆流推动,一些 AI 领域专家薪酬呈现数倍增长,与普通工程师之间出现了极端差距。
然而,AI 的浪潮并未带来普遍繁荣。调查显示,42% 的初级工程师认为自己“完了”,AI 在编码效率上的提升让人类新人难入场。但对于经验丰富、具备创造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来说,AI 更像助力而非替代。
与此同时,普通科技从业者的日常远离了过去那份让人羡慕的轻松与弹性。曾经的“带全家”的办公室福利、无负担的升职通道、面包温暖的公司文化,如今被层层绩效、频繁裁员、工作内容加剧的现实所替代。许多人面临的是更重的工作负担、更少的晋升机会和更差的士气。
在这种背景下,行业内部的故事越来越多地流向大众视野。有人在经历了三次裁员后发现,自己曾经的岗位不仅还在,还升级、更高职级,但自己却被排除在外;这种“自己被淘汰了,而岗位却不断晋升”的反差让人愤懑,也凸显了裁员背后的复杂逻辑。
不少人感叹:技术行业从来不是铁饭碗。这种“盛极一时”的稳定感,不过是舆论炒作和资本推动下的假象,而在现实面前,科技工作者也得学会储蓄、学会预备 Plan B,才能不被浪潮拍死。
然而,危机之下仍有机会。有些原科技行业员工果断转型进入传统行业,比如航空航天维修、技能工种(如电工、水暖)、医疗 IT、安全防护等,这些岗位需求稳定、薪酬仍具吸引力。有数据显示,数以千计被裁员工已成功转入这些行业,并重获六位数收入。
此外,也有人积极尝试创业或自由职业,如独立顾问,以较高自主度和客户灵活性为目标,规避传统全职岗位的不稳定。这种路径虽有挑战,但同样充满潜力。
总体而言,科技行业曾承载着梦与希望,但经过几年的高增长、高波动,如今它呈现出更加冷峻的现实:AI 替代、资本收缩、岗位缩水,传统观念下的“安全职业”正在坍塌,也促使更多人主动寻找新的职业安全。这一切,无疑标志着科技职场进入了一个新的、更加理性与艰难并存的时代。
来源:多伦多生活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