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已经很少有政客或企业高管会将温哥华吹捧为“世界级城市”了。不仅提及的人变少了,各项数据也显示,温哥华确实在逐渐失去往日的光彩。
据温房网综合Vancouver Sun报道,一份名为《全球城市综合实力指数》的榜单给温哥华泼了一盆冷水:2015年,温哥华在48个主要城市中排名第20名,现在已跌至第36位——这个下滑幅度着实惊人。
榜单上的另一座加拿大城市——多伦多,也同样在下滑。十年前它还排在第16,现在也掉到了第24。
这份《全球城市综合实力指数》由东京的森纪念财团于2008年创立,评估标准涵盖经济、宜居性、科研发展、文化交流、环境与交通等多个维度。
在最新的榜单中,伦敦、纽约、东京、巴黎和新加坡稳居前五,而墨西哥、雅加达、开罗、约翰内斯堡和孟买则垫底。
虽然这份指数知名度不如《经济学人智库》的“全球宜居指数”,但胜在更全面——毕竟后者的标准比较单一。
另一份榜单的对比
在《经济学人智库》今年对172座城市的排名中,温哥华排在第10名。
虽然比去年的第7名掉了3位,但温哥华人还能安慰自己:好歹在还前十里,毕竟温哥华是全加拿大、也是整个北美唯一上榜的城市。
而在另一份《全球城市综合实力指数》中,温哥华的好消息是环境方面表现不错,宜居度表现也还行。
但问题也同样突出:在经济、科研、交通和文化交流等关键领域,温哥华的表现均不尽如人意。
专家怎么看?
SFU城市项目主任Andy Yan表示:“从2015年开始一路往下掉,看着这座城市一点点下滑,真是挺可惜的。”
Yan补充:这份榜单比《经济学人智库》的宜居榜更“靠谱”,因为是由一群国际学术界的“大咖”操刀,包括UCLA的Alan Scott、哥伦比亚大学的Saskia Sassen,以及日本明治大学的Hiroo Ichikawa。
在Yan看来,温哥华的下滑,部分原因是“世界其他地区正在追赶”。
美国经济学家Tom Friedman提出过类似的观点:一些发展中地区已经慢慢追上那些早已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完善的国家和城市。
不过,Yan最担心的是温哥华的决策者正在消耗这座城市的“家底”——包括优质的自然环境、丰富的资源,以及原本蓬勃的创业活力。他甚至怀疑,多伦多可能也面临相似的困境。
在Yan看来,这或许反映出加拿大整体正在走向下坡。
温哥华各项指标表现如何?
根据森纪念财团提供给《Postmedia News》的数据可以看出,温哥华在不同指标上的表现差异很大:
经济方面:整体成绩一般,只排到第26位。人均GDP偏低,同时又缺少大企业总部,这是明显短板。
但是,好在城市在工作自由度和技术人才储备上还有一定优势。可惜榜单没把“本地收入和房价的关系”算进去,而这正是温哥华和多伦多一直以来的老毛病。
宜居度:温哥华这方面排在第18位,比2022年的第31位有了进步。优势在于居民寿命较长、社会自由和平等程度较高、工作方式灵活、人均工作时长也不算太长。
可一旦说到租金、商店种类、医生数量,还有凶案数这些方面,温哥华的宜居度就明显打了折扣。
科研发展:整体学术表现还行,排在第27位,但研究人员数量不多,科研经费投入也严重不足,所以分数很低。
不过,温哥华的学术基础还不错,学校和研究机构都有一定实力,只是现在投入不够。如果以后能在科研经费和研究人员上加把劲,还是有很大提升空间的。
文化交流:这方面表现不给力,温哥华排到第42位。虽然游客不少,活动也有,但夜生活单调,购物和餐馆选择有限,艺术馆和博物馆也不够多。积极的一面是,城市多元文化的底子还在,依旧能吸引国际游客。
环境方面:环境是温哥华的优势项,排名第11。空气质量好、绿色空间多,对气候变化也有积极行动。环境依旧是温哥华的“王牌”。
交通方面:交通是温哥华的短板之一,在48个城市中只排到第38位。长期存在交通拥堵,公共交通便利性不足。
不过,这也说明改善空间很大,未来在交通和基础设施投资上潜力不小。
总体而言,这份指数为温哥华和多伦多给出了一份“喜忧参半”的成绩单。但过去十年排名持续下滑的趋势,无疑为这两座城市敲响了警钟。
不过换个角度看,下滑并不意味着没有机会。温哥华的优势在环境和人才,潜力在科研和交通改善。只要别再吃老本,把家底用光,未来依旧有可能重回巅峰。
来源:温房网综合Vancouver S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