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华人生活网综合报道:10月19日清晨,世界访客最多的博物馆之一——Louvre Museum(卢浮宫)迎来了它设计者从未料想的一幕:一支高度组织化的犯罪团伙,在博物馆刚开放不久、明媚阳光下,发动了一场堪称电影般的珠宝大盗窃。
当天上午约9:30,当大批游客正在卢浮宫内流连于名画、古典雕塑之间,这群“不速之客”现身于紧邻塞纳河一侧、正在施工的馆区。
官方消息称,3 至4名犯罪嫌疑人借助一辆装有升降平台(俗称“货梯”或“弹射梯”)的平板卡车,将平台推至馆墙并升至一楼窗户外侧,从外部撬开窗棂破窗进入。
随后,他们闯入馆内的Galerie d’Apollon(阿波罗展厅)——卢浮宫最为辉煌的金碧宫室之一,陈列法国皇冠珠宝及拿破仑时代的珠宝藏品。
一名涉嫌在卢浮宫实施惊天盗窃的嫌疑人被拍到身穿高能见度背心,似乎正在撬开玻璃展柜
该嫌疑人被拍到与同伙盗取了曾属于拿破仑及其家族的无价珠宝。据法国内政部长Laurent Nuñez透露,此次盗窃大约耗时4-7分钟。
犯罪分子无暴力伤害游客,仅用电锯、手持工具破坏玻璃展柜,迅速取走至少 9 件 珠宝精品。
逃离方式同样引人注目:几个嫌疑人弃车沿街逃至摩托车上,疾驰离开现场;而平板卡车和升降梯则被警方当作关键痕迹保存。
此番目标并非一般文物,而是法国王冠珠宝收藏中极具历史价值的一批藏品,曾属于拿破仑一世、拿破仑三世及其配偶如Eugénie de Montijo皇后。媒体称,其中包括多颗钻石、祖母绿及其它贵重宝石镶嵌的皇冠、项链、胸针等。
例如:Eugénie皇后的皇冠曾在1988年拍卖价1 350万美金后于4年捐予卢浮宫,如今市值早已超过数千万美元。
嫌疑人取走的“9件”珠宝中,据《Le Parisien》报道,其中一件被认定为该皇冠,但已被弃于卢浮宫外并严重破损。
这类珠宝不仅代表奢华,更是法国君主时代、帝国象征与文化记忆的物化符号。其被盗,对国家文化遗产、公众信任都构成极大冲击。
当日,在盗窃发生期间,卢浮宫内游客仍在正常参观。一位美国游客描述,她与家人正在排队进入馆内,忽然警察现身、进行疏散。
在警方封锁后,博物馆立即宣布“因特殊原因”闭馆,清空馆内、封锁沿河博物馆前的交通直到下午。 法国文化部长Rachida Dati亦称“无人受伤”。
此次劫案被媒体、专家视为近年来欧洲最“明目张胆”的博物馆抢劫之一。在游客忙碌、博物馆开放状态下,在黄金时段、使用起重设备直接进入展厅,令安保系统漏洞暴露无遗。
为何犯罪团伙能在如此知名、访客如织的场所得手?多个调查方向浮现:
-
-
施工期间的开放空间:劫案发生处位于“正在施工/维修”区域,升降设备、施工车辆、外墙可借之机。
-
监控与安保压力:博物馆作为旅游热点,人流密集、展厅开放,安保人员被认为长期“人手不足、人员疲惫”。今年6月,卢浮宫员工曾因拥挤与安保不足举行抗议。
-
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犯罪方式脱节:法国当局承认,“过去40年,对大型博物馆安全关注较少”,面对现代化、有组织犯罪手段时显得准备不足。
-
象征意义的攻击:偷走的是皇室珠宝而非随意艺术品,意在打击国家文化象征,带有“针对性”的反传统犯罪色彩。
-
盗案引发的震动不仅是文物界,亦冲击政治与公众情绪。极右翼领袖Jordan Bardella公开抨击政府:“卢浮宫是我们文化的全球符号,这样的抢劫是对国家的不可忍受的侮辱。”与此同时,法国总统办公室通报其“实时获报”此案。
经济层面,收藏专家指出:这些珠宝几乎无法在普通黑市上售出,因为它们太出名、太易被追踪。专业盗贼通常会先拆解重切宝石、丢弃可识别部分,以掩人耳目。
对于卢浮宫本身及其未来发展(包括其已在筹划中的7 亿欧元“新文艺复兴”改造计划)也将带来重大影响——游客信任、保险成本、安保预算或将全面升级。
法国警方已迅速介入,主责为Banditry Repression Brigade(BRB)与Central Office for Combating Trafficking in Cultural Property等专案单位。
关键调查方向包括:
-
-
监控录像回放、施工记录梳理、展柜破损部分析。
-
升降平台卡车、摩托逃逸线路、嫌疑人身份公布。
-
与国际拐卖文物网络的连接比对。
-
文化界与公众普遍预期:“若珠宝仍在圈内流通,或可通过国际刑警、红通、走私网络协作追回。”但也有悲观声音:“这些出名的珠宝被拆散重切,可能永远消失于公众视野。”
在历史的静谧殿堂里,盗者的身影比画廊里的光影更加刺眼。我们或许永远无法得知这些被盗珠宝最终归向何处。
来源:华人生活网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