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vancouversun报道:在温哥华,合作住房(Co-op Housing)一直被视为“可负担住房的最后堡垒”。
然而,近日,加拿大最大的合作住房重建项目之一却爆出争议:刚被批准入住的新成员,在搬家前一周突然被通知——房租大幅上涨,最高接近 68%。


一些申请者因此措手不及:搬家日期敲定了、保险买好了、家具卖掉了……但原本以为“稳住”的新家,却在最后一刻变成了无法承受的负担。
这起事件也让外界开始质疑:合作住房是否仍然坚守着“人人可负担”的初心?
01/加拿大最大 Co-op 重建项目,被曝突然涨租
10 月初,温哥华南区的 Ashley Mar Housing Co-operative 宣布三栋全新高楼正式落成,取代了原来的 54 套老旧联排住宅。新项目包含:
-
- 125 套合作住房单位
- 524 套市场租赁单位
开发方称,这是加拿大规模最大的合作住房重建项目,象征着“可负担住房的新模式”。
然而,项目刚启动不久,合作社就陷入争议。
多名新获批成员向媒体透露:他们在收到确认函、正在准备搬家之际,却突然收到邮件称——住房费用(相当于租金)必须提高。
一位两房单位申请者表示:
“10 月中旬收到通过通知,月租是 $1,445.90。我们确认了搬家日期,也已经卖掉不少家具。
11 天后,合作社突然发来邮件说租金要涨到 $2,430。我看到时整个人都懵了。”
涨幅接近 1,000 加元,涨幅 68%。
而另一名申请者也有类似遭遇。他说,自己在收到确认函当天还欣喜若狂,觉得“像中了大奖”。但 10 月 27 日收工后收到的那封“涨租通知”,让他和家人备受打击:“我们已经请了搬家公司,11 月 8 日的搬家日期都定好了。没想到突然告诉我们价格要从原基础上涨近七成,我们觉得受到了误导。”
最终,两位申请者都被迫重新寻找住所。

02/管理方解释:是 CMHC 要求?但数字对不上
负责管理 Ashley Mar 的物业公司 FirstService Residential 对媒体表示:
-
- 一些申请者的房租确实有所上调
- 幅度 8%~22%
- 原因是为了符合加拿大按揭及住房公司(CMHC)的项目规定
然而,申请者提供的涨幅高达 68%,显然远超“8%~22%”。当媒体进一步追问时,管理方的回应变成:
-
- 超范围涨幅仅出现在“个别案例”
- 原因是申请者原先选择的房型与其核实后的收入类别不符
- 因此需要重新归类,导致费用调整
但申请者强调:从未收到任何“降价”通知,只有涨价。更关键的是——即便被重新归类,为什么是在“确认入住后”、“搬家前几天”才通知?
03/为什么 Co-op 能临时涨价?因为它不受《租务法》监管
许多人可能以为这是违反《住宅租赁法》(RTA,类似租务条例)。但事实是——Co-op 根本不受 RTA 监管。
租客权益中心律师 Robert Patterson 表示:
“在合作住房中,‘租金’实际上叫住房费用(housing charge)。
Co-op 不属于普通租赁范畴,因此不受 RTA 限制,没有‘每年最多涨多少’的规定。”
换句话说:
-
- Co-op 的缴费标准由 成员董事会自行决定
- 费用通常依照建筑维护成本和运营支出调整
- 本质上是一个 自主管理的会员社区
理论上,这种结构可以避免商业地产开发商牟利,让 housing charge 保持稳定与低廉。但前提是——董事会必须透明、公正,并以保障成员为优先。
这次事件的核心问题就在这里:决策过程是否透明?费用变动是否合理?时机是否合适?

04/从“可负担”到“不可承受”?Co-op 的信任危机正在扩大
Ashley Mar 被誉为“可负担住房的典范”,官方宣传中强调:
-
- 重建项目将让更多温哥华人住上可负担的家
- 可持续的租金结构将确保长期可负担性
然而,现实却让不少人失望:
-
- 确认入住 → 突然涨价
- 涨幅远超管理方声称的上限
- 申请者表示感觉受骗
更值得关注的是,本案涉及一个更大的社会问题:当“可负担住房”也变成不确定、不透明、不稳定时,普通人还能依靠什么?
05/Co-op 制度是否需要改革?温哥华的“可负担住房困境”依旧严峻
合作住房一直被视为解决温哥华住房危机的一条可行路径:
-
- 非营利
- 成本价运营
- 长期可负担
- 社区共治
但现实中,随着重建、政府补助机制、收入审核等因素复杂化,合作住房也变得越来越接近“半市场化”。
本次事件暴露出几个关键矛盾:
① 信息不透明:涨价机制不清晰、涨幅无法预测。
② 程序不规范:在确认入住后突然更改费用,严重影响申请者生活安排。
③ 监督机制不足:Co-op 董事会权力大,但缺乏外部监管。
④ 可负担住房资源紧缺导致“供需失衡”:人们往往忍受不公平待遇,只因别无选择。
可负担住房不能靠“侥幸”,更不能靠“糊涂账”
温哥华的住房危机不是一天形成的,而合作住房原本是解决这个困境的一道光。但这次 Ashley Mar 的涨价风波提醒我们:
-
- 可负担住房不能只靠美好愿景
- 制度设计和管理透明度同样重要
- 申请者需要保护,合作社也需要监督
真正的可负担住房,不只是价格低,更是:
-
- 稳定
- 公平
- 可信赖
只有这样,人们才能真正拥有“安居”的权利,而不仅仅是一次次被希望与失望反复拉扯。
来源:大温炬焦综合
加国热点-itop366.com 加拿大新闻,温哥华新闻,多伦多新闻,蒙特利尔新闻,加国新闻,加国热点,加拿大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