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 SHI Cacao Collective | 怡室 可可豆專欄:作者Olivia, 使命小天使
你知道在台灣的熱帶陽光下,也能孕育出製作巧克⼒的神奇果實⸺可可嗎 ? 如果你的答案是「不知道」,那就讓我們⼀起展開⼀段令⼈驚喜的台灣可可尋味之旅來探索台灣的可可世界吧 !
⼀路向南,遇⾒可可綠洲
搭上台鐵列⾞,窗外風景流轉,深入南台灣的屏東縣長治鄉.濃郁的南島風情,盡入眼簾,翠綠的香蕉園隨風搖曳,挺拔的檳榔樹、椰⼦樹在藍天下恣意舒展… 熱情奔放的熱浪瞬間包裹你全⾝,歡迎來到台灣可可的家園!
穿越時光的種⼦:台灣可可的傳奇起點
時光倒流⾄ 1937 年,⽇治時期的台灣。你可能想不到,⽇本知名糖果巨頭森永的創辦⼈⸺森永太⼀郎先⽣,早已慧眼識珠。他悄悄在屏東的⼟地上,試種下了第⼀株來⾃印尼爪哇的可可樹苗,這可是台灣第⼀棵可可樹,但因種植與加工技術無法克服,及第⼆次世界⼤戰爆發,戰火的硝煙,中斷了這個甜蜜的夢想計畫。
沉寂多年後,中斷的故事篇章在 2003 年展開序章,屏東的農⼈們重新開始種植,他們⼀次次努⼒嘗試,終於讓這些珍貴的可可樹苗深植扎根,在屏東⾼溫濕熱氣候之下成功種植出可可樹。細長的檳榔樹,讓可可生長初期有利遮蔭。
台灣可可的特別之處
屏東給出了最驚豔的答案 ! 在台灣屏東,你會看到全球最短的可可產地到巧克⼒製作過程,這裡也是全球「產地到成品,⽣產鏈距離最短」的巧克⼒傳奇誕⽣地。今年走訪當地的可可農場時,看⾒整片可可果園錯落在鄉間景⾊中。你會看到飽滿的可可果如同彩⾊的璀璨寶⽯,錯落有致地懸掛在樹枝上,點綴著⽥野風光。
新鮮採收的可可⾖放進覆蓋香蕉葉的⽊桶中發酵,再攤放在⾼架架⼦上⽇曬乾燥。接著,分級、烘焙與研磨等10來道手續的過程,全部都在可可果園隔壁的⼯作坊完成。
永續與共好發展的產業理念
這不僅僅是⼀顆⾖⼦的旅程,更是⼀個扎根於永續理念的產業故事。台灣的可可農民與巧克⼒職⼈們,攜⼿打造⼀個對環境、對農民公平友善共好的事業。
台灣的巧克⼒職⼈們多半採⽤" Tree-to-Bar "(從可可樹到巧克⼒)或" Bean-to-Bar "(從可可⾖到巧克⼒)的方式。這不是流⾏詞,更照亮屏東可可前方的路。巧克⼒職⼈們與可可農民緊密合作,有的甚⾄親⾃栽種、照料可可樹,從源頭守護每⼀顆⾖⼦的卓越品質與獨特風⼟印記。每⼀⼝台灣巧克⼒,都飽含著對⼟地的深情與承諾。
你想多了解台灣可可嗎?
怡室可可⼯坊(YI SHI Cacao Collective)的創辦⼈ – Olivia Wu 親⾝參加 TAIWANfest 台灣節 。⼀起加入我們,來我們的展位,親⼿觸摸、探索來⾃台灣⼟地可可⾖的奧祕,親⼝品嚐台灣巧克⼒的萬千 風味,聆聽它們背後動⼈的故事!
TAIWANfest溫哥華台灣文化節
地點:溫哥華美術館廣場
展期:8/30–9/1, 12pm – 6pm
TAIWANfest 是一年一度的文化節,旨在探索臺灣、加拿⼤與世界之間的⽂化,藝術,歷史的深度聯繫。通過現場表演、 電影、講座、烹飪節⽬、展覽、⼯作坊等多種形式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