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网购季,也是各种包裹被偷最频繁的时候,近日一纸判决为此乱象一锤定音。
据Vancouver Sun报道,消费者保护部门(Consumer Protection BC)首次明确裁定:如果包裹因被放在门口或交给他人而丢失,商家必须承担责任。这一裁定为长期存在的“随意放包裹”问题划下了清晰界线。


亚马逊败诉
案件的起因是一名温哥华消费者在亚马逊购买了一台价值$582.75元的便携双屏显示器和数据存储设备。包裹标记为“已送达”,但他本人及室友都未收到。
消费者申请退款后,不仅被亚马逊拒绝,还被直接封号。
亚马逊辩称GPS显示包裹送达,并怀疑顾客“滥用退货政策”。然而,经消费者保护部门调查发现,亚马逊未真正将包裹交付给买家本人,其做法不符合BC省法律。
调查员要求公司提供送货时的照片或视频,亚马逊以“隐私”为由拒绝。最终,监管机构认定——举证责任在于商家。
由于亚马逊无法提供有效证据,被判必须退款,同时处以$1万元罚款,另加约$1万元调查费用。
判决书还提到,亚马逊声称,该顾客此前一年内曾有三次“未收到包裹”的退款记录,总金额约$300元。公司因此怀疑其存在“退货滥用”,但消费者保护部门认为,这并不能成为拒绝退款的理由。
只要商家无法证明包裹确实交到消费者本人手中,就应承担责任。
门口不再算送达
消费者保护部门副主席Shahid Noorani在判决中表示,根据BC省商业行为与消费者保护法,“送达”必须是直接交付给买家本人。
如果包裹被随意放在门口、走廊或交给邻居、室友,都不算合法送达,除非消费者事先明确同意这种方式。

Noorani强调,若商家将“放门口即视为送达”作为合理做法,消费者的权益将无法得到保障——一旦包裹被盗、调包或未能实际收取,商家便可借此推卸责任,此类行为必须予以纠正。
由于现行法律未对“送达”作出明确定义,Noorani在判决中进一步阐释:“送达”应按照最有利于消费者的原则进行解释,否则消费者保护法便失去了其立法意义。
此外,本次罚款金额原可在$5000至$5万元之间裁量,最终定为$1万元。主要考量因素包括:
-
- 亚马逊拒绝给顾客退款;
- 顾客的经济损失金额较大;
- 事件发生后,公司既没有补救,也没有改正。

根据判决,亚马逊自10月14日起有30天时间可向消费者保护部门提出复议;若对结果仍不满意,还可进一步将案件提交至BC省最高法院,申请司法复核。
配送体系存隐患
事实上,这起案件并不是个别现象。
在加拿大,类似“快递随手一放就丢失”的情况正日益普遍。不少住户反映,包裹常被随意放置在门口、大堂或前台,既无通知,也未经签收,导致屡屡发生包裹被顺手牵羊的事件。
就在不久前,一位温哥华网友分享了自己快递被偷的经历。她在Costco购买了一台17公斤重的扫地机器人,结果包裹被人用小推车从公寓前台推走。
网友表示,她直到7月9日才发现异常,而物流早在7月5日就标记为“已送达”。整个过程没有通知、电话,也没有签收记录,连前台都不清楚包裹是什么时候被放进去的。

按照公寓的正常流程,快递要么由前台代收后发邮件通知,要么由快递员联系本人当面签收。但这次的包裹却没有任何通知或签收记录,就这样在前台放了几天。
查看监控后发现,7月7日晚9点,一名男子推着小推车进入大楼,直接取走包裹并离开。
目前尚不清楚这名男子是如何进入需要门禁的公寓楼的,他也并非搬家工人,而是推着小推车径直前往地下停车场,将包裹装上车后迅速离开。

网友认为,这并不是临时起意,而是有计划的盗窃行为。
无论是亚马逊被罚案件,还是这起包裹被盗事件,都反映出同一现实:加拿大的快递配送体系存在严重漏洞。
许多快递员在投递时,仅将包裹随意置于门口或前台,便在系统中直接点击“已送达”,既不联系收件人,也不核实身份或确认收取。
同时,公寓前台与快递公司之间缺乏有效沟通机制,导致包裹处于无人监管状态,责任归属模糊。一旦发生丢失,消费者往往被迫在商家、物流公司与警方之间来回沟通,却难以获得明确回应或有效解决。
好在如今随着相关判决的落地,配送规范得以进一步明确,消费者维权有了更清晰的法律依据。
来源:温房网综合Vancouver Sun, 小红书
加国热点-itop366.com 加拿大新闻,温哥华新闻,多伦多新闻,蒙特利尔新闻,加国新闻,加国热点,加拿大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