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温房网综合报道:随着8月1日最后期限的临近,加拿大和美国就新贸易和安全协议的谈判已进入“紧张阶段”。
卡尼也于周一对此表示:“谈判正处于紧张阶段,这是一场复杂的谈判,你会看到其他司法管辖区已经达成了各种贸易协议……这些谈判涉及很多方面。”

不过,卡尼目前并未透露是否会在特朗普设定的8月1日最后期限前达成协议。
对于卡尼近期的一系列应对举措,加拿大民众大多表示理解和支持,认为他出发点是为了最大程度维护国家利益。
然而,公众普遍对特朗普从今年年初至今在贸易政策上的一系列“迷之操作”感到困惑,难以理解其背后的真正动机与逻辑。
对此,BIV近日发表了一篇观点文章,对特朗普不断加征关税的行为进行了深度剖析。讲述了特朗普不断加征关税更多是满足个人的心理需求和政治目的,而不是真正从调整国家经济的角度出发。

疯子外交理论
特朗普唯一可预测的地方,就是他的不确定性。他可随时改变主意,自相矛盾,反复无常。
这种“完全乱来”的策略方针,其实也是博弈策略一种,称之为疯子理论(madman theory)。
在美国政治史上,早有使用疯子理论的先例。美国的第三十七任总统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Nixon)曾在冷战期间,多次向美军发送待备核武器的指令,故意让苏联窃听。

在1969年的10月,尼克松更发动“巨矛行动”(Operation Giant Lance),调动18架装上核弹头的B-52战略轰炸机,从美国加州出发,飞往苏联边境的国际空域,维持可攻击状态,并让苏联发现侦查。

这一系列的军事行动被统称为“参谋长联席会议战备测试”(Joint Chiefs of Staff Readiness Test)。
尼克松的目的是想吓唬苏联,透过不合理、不理性的形象,促使人们害怕情况失控的后果,从而达到服从的结果。
这种让自己看起来疯狂从而让对方服从的策略,往后被称为疯子理论(”madman theory”)。
但这种策略最大的弊端也很明显,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
“巨矛行动”中,美军核武器靠近苏联也仅维持了三天。
特朗普对中国关税也是同样的套路,刚开始雷雳风行,曾一度加征至149%,但在一个月后,回调到30%。

特朗普施加关税也是对其他国家的一种“服从性测试”,标记会反抗的国家,并对其实施更严峻的惩罚,达到杀鸡儆猴的目的。
二元对立,一直是特朗普的政治筹码
除此之外,特朗普的政治口号,“让美国再次强大起来” (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强调内群体(“us”)和外群体(“them”)的区别,让民众将自身对经济和社会不满归根于外来移民和其他国家身上。
关税作为心理工具,让特朗普宣传他为“美国工人而战”的口号,获得摇摆州分(swing states) 工人阶级的支持,尤其是密歇根(Michigan)、俄亥俄 (Ohio) 和宾夕法尼亚 (Pennsylvania)。

尽管关税冲击本地供应链,造成严重通胀压力,但特朗普在意的并非关税所带来的实际经济效益,而是它们的象征意义:关税之所以是好事,是因为惩罚了“他们”那群坏人,并帮助了“我们”这群好人。
这种内群体与外群体的对立情绪,让国际贸易沦为零和游戏,激活了心理学上的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 机制。
全球贸易逆差也顺势成了美国经济问题的“罪魁祸首”,加征关税成为了报复手段,并对外宣称是外来国家在为此买单。
究竟谁在为关税买单?
但承担关税的却是美国的进口商和消费者。
关税本质上是政府对从外来国家进口商品的费用,由进口的公司支付,美国财政部征收。
如果亚马逊从中国进口一双价值100美元的鞋子,而中国的商品又面临百分之三十的关税,那亚马逊就需要支付30美元的关税。
但亚马逊很有可能将成本转嫁给美国的消费者,通过提高鞋子的零售价格来吸收额外的关税成本。
今年五月,沃尔玛(Walmart)就公开表示,公司因关税政策被迫将商品价格上调。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严厉斥责,要求沃尔玛公司完全吸收关税成本(EAT THE TARIFFS)。

加美关税走向又会如何?
从目前来看,美国与加拿大目前双方正在进行“最后”的谈判,直到八月一日。
如果美国与加拿大之间无法达成新的贸易协议或延长关税豁免安排,从八月一日开始,美国和加拿大可能恢复对商品的关税战。
最近双方谈判尤为关键,对双方经济的影响也影响深远。
一旦谈判破裂,美国有可能对全部加拿大商品征收35%关税,对加拿大制造的钢铁和铝征收50%。
作为反制措施,加拿大也将对$300亿元的美国商品征收25%关税,以及对某些美国钢铁产品、铝产品和汽车进口征收25%关税。
答案将很快就能在本周揭晓,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温房网综合BIV, NYTimes, Wikicomm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