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CTV报道:对 42 岁的 David Paribello 来说,在多伦多长大的他,回来陪伴父母、把孩子带回家乡成长,本该是人生理所当然的一步。但如今,回多伦多的梦想,如今成了无奈与羞愧。
2019 年,David 和妻子离开多伦多,去了旧金山湾区,本想“过几年就回”。
但当他们去年开始认真看多伦多的工作和住房时,现实把这个计划堵在门外。不是因为不想回,而是回去“算不通”。
他们的真实处境(数字说话):
-
- 家庭年收入接近 30万美元。
- 有四个八岁以下的孩子。
- David 在医疗科技行业工作近 18 年,负责销售与市场,每周工作 40–50 小时。
- 妻子是自雇,每周工作约 14–15 小时。
- 他们在湾区有一套五居室独立屋,购入价刚刚超过 100万美元。
在美国市场,David 的经验很吃香,“几乎每周都有一两个有意义的面试”。
而在多伦多,他能拿到的面试寥寥,一个跨国公司给出的年薪只有 8–9 万加元。
对他们一家六口来说,至少需要约 20 万加元年薪,才能在多伦多过的比较自在。
加拿大和美国的收入与生活成本两相对比,现实很扎心。
他无奈地说,“回不了家,这种感觉很难受。不是我们不想,而是回去后生活质量会大幅下降。”
David 说得直白又沉重,“这不仅是经济问题,真有点耻辱感……想回家却回不了。”
David 的故事不是个案,而反应了更大的系统性问题。他的无奈映射出一串硬数据和趋势:
2025 年第一季度,安大略省净流出 5,664 人,为自 1951 年以来最大单季外流。
7 月和 8 月全国连续出现岗位流失,8 月岗位减少逾 66,000,失业率上升到 7.1%(7 月为 6.9%),劳动市场承压巨大。
加拿大和美国收入落差明显。研究显示,加拿大科技从业者平均薪资比美方低 46%(约 $83,700 vs $122,600)。
加拿大住房压力巨大。报告估算,多伦多要租得起一居室,时薪需接近 $38/小时(年约 $78,000)。空置新房的“租金工资”更高(例如一居 $41.73/小时,两居 $51.73/小时)。
非营利组织警告,年收入上限约 $125,000 的中产家庭正被逐步挤出大多伦多和哈密尔顿地区(即 GTHA,南安省人口最密集、经济最活跃的一大片都会区)。
在大多伦多和哈密尔顿地区, 价格—收入比已升至 11.8 倍,平均购房者要将近 76.9% 的收入用于按揭(报告数据)。
这些数据合在一起,说明加拿大尤其是多伦多现在面临的严重问题,工资增长追不上住房成本,特别是对有家庭、有责任的人群而言,回流加拿大的经济逻辑被彻底打破。
多伦多都市大学的经济学者 Obeid Ur Rehman 指出,多伦多房价已经接近北美最贵地区,但工资并未同步上涨。
结果是,即便未来工资回升,也难以迅速修复住房成本爆发后的负担问题。原因在于 高房价 + 薄弱的工资增长 + 可负担住房供给不足 三者叠加。
Rehman 一语中的,“多伦多的房价已经赶上北美最贵的湾区,但工资却远远落后。就算工资再涨,依旧弥补不了高企的住房成本。”
对普通家庭而言,回家不再只是情感决定,也成了“算术题”……收入、房贷、教育、通勤都要一笔笔算清楚。
更广泛的影响是,当越来越多“想回家”的人因为算不出账而选择留在外地,安省的吸引力会受损,人才流动与人口结构都可能发生改变。
这不是单个家庭的选择题,而是公共政策与市场共同造成的结构性问题。
专家表示,解决路径需要双管齐下,一方面提升本地高薪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加大可负担住房的供应与政策支持。
David 的故事里,有数字,也有情感。回家,还是留在美国?对 David 来说,这不是一个轻松的决定。
对他而言,回不了家意味着家庭聚合被推迟,父母无法常伴左右,孩子也难在故乡成长。
“加拿大永远是家,那是我成长的地方,也是家人所在的地方。我们始终想回去,只是……现在真的不现实。”
来源:多伦多生活综合